当期目录

  • 2025年第2辑 总第14辑
    刊出日期:2025-08-27
      

  • 全选
    |
  • 曹春方,马晓莉,刘薇
    2025, 2(14): 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重要性企业集团的发展以及监管问题越来越被关注,本文从企业集团发展的历史、问题和治理三个层面进行探讨。首先,重点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集团发展的政策和历程,重点阐述中国企业集团(异地)子公司的性质及其异地发展的驱动因素;论述中国情景下企业集团的内部市场,包括内部资本市场的利润、税收、债务与盈余管理等,以及新型内部市场的污染和擦边球专利转移等问题。其次,回顾历史上美国1888年以来企业集团40年兴起和20年消亡的发展历程,分析受此影响在学术界形成的研究理论,并且重点综合对比中美企业集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差异。最后,针对我国企业集团存在的问题,对当前企业集团发展治理的研究方向进行总结,重点探讨内部治理、外部监管及企业集团研究自主知识化等问题。
  • 张柳钦,黄景卫,陈子芊
    2025, 2(14): 1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坚实基础,对提升我国政府治理能力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009~2019年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一体化平台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可提升城市GDP和全要素生产率约2.8%和1.8个百分点,且这一正向效应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资本快速流动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是一体化平台发挥经济增长效应的内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一体化平台在市场分割程度较强、地理坡度较大、人口集聚程度和公共数据开放程度较高地区具有更强的经济增长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一体化平台能有效缩小省内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研究对于如何深化理解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数字政府建设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 吴茂华,王弟海
    2025, 2(14): 5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宽带中国”战略为切入点,聚焦探讨数字基础设施如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具体而言,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逻辑机制;其次,将“宽带中国”实施方案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外生冲击代理变量,结合中国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偏向型技术进步显著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具体表现为降低服务业与工业产值比的增长率。机制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工业部门具有更高资本产出弹性的研究假设,并间接证实了数字基础设施在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深入理解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全面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奠定了经验基础。
  • 刘耀彬,肖挺,郭娜
    2025, 2(14): 83-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大型水利设施,为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精准识别了各县的地理位置,并将其与历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进行匹配,构造了2008~2021年的面板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断点回归方法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通对沿线两侧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通显著促进了干渠东侧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其农业生产率较西侧地区高出了2.2个百分点,且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农业中,而在第二、三产业中则不太明显。在农业产品产出上,中线工程通水对粮油作物的产出影响更为突出。在影响机制上,中线工程开通对干渠东侧地区带来的农业增长效应主要通过影响农业资本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来实现。
  • 王修华,陈前达
    2025, 2(14): 11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支持农民创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有益举措。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运用Probⅰt模型实证分析了在微观家庭层面财政金融协同对农村家庭创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财政金融协同会显著提高农村家庭创业的概率。机制分析表明,财政金融协同可以通过增加农民社会资本以及提高其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从而激励农村家庭创业。进一步分析发现,财政金融协同对主观生活幸福感较高的农村家庭、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较高地区的农村家庭的促创业效应更强。本文通过考察财政金融协同促进农村家庭创业效果以期为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政策体系提供启示。
  • 刘瑞翔,蒋思佳,李洁
    2025, 2(14): 134-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下,分析参与国内垂直专业化分工和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于技术创新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利用中国地级市层面的数据,探索其所在地区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和国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各地区参与国内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而各地区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对其技术创新起到阻碍效果。其次,工业增加值比例越高的地区,越有可能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位置,从而难以向“微笑的曲线”两端攀升。此外,无论是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创新的抑制效应,还是参与国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创新的促进效应,都会随着FDI占比的提高而有所增强。最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活动两条渠道对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本文结论可为我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 欧阳红兵,刘晓军,赵玥,黄亢
    2025, 2(14): 159-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已成为政策重点,而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其日益激烈的竞争行为对企业杠杆调整速度的影响尤为关键。本文基于资本结构动态权衡理论,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地理聚类分布视角刻画了企业所面临的银行竞争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其对企业杠杆调整速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竞争加剧显著减缓了企业杠杆调整速度,特别是融资不足的企业。此外,去杠杆政策通过商业银行竞争路径进一步放大了这一负面影响。机制检验支持了信息假说观点,即银行竞争加剧使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趋紧,从而增加了杠杆调整成本。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的信息成本对杠杆调整速度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文本信息操纵和盈余管理方面。而国有企业由于在银企信贷过程中的潜在信用优势,相较于民营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本文的研究不仅为商业银行竞争加剧背景下的银企信贷行为及其对杠杆调整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优化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提升银企信贷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 张艺,梁永福
    2025, 2(14): 190-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讨了灵活就业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灵活就业总体上有助于降低总体收入不平等、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其降低不平等的效应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且灵活就业对全国收入不平等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灵活就业提升了农村地区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显著缓解了农村内部收入分化,同时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分解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后发现,农村地区收入改善主要归因于劳动者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升高。并且,灵活就业对中低收入者、男性、农村高技能劳动者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为理解新型就业形态的收入调节效应提供了微观证据,政府应针对城市和农村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在农村,政府需推动平台经济与农村产业融合,扩大灵活就业机会;在城市,政府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制度壁垒,进而缩小收入差距,加快共同富裕进程。
  • 廖楷贤,陈蝶欣
    2025, 2(14): 215-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主要的能源消耗者和排污者,其环境信息透明度的提升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为有效解决企业环境信息粉饰行为的潜在问题,本文考察了投服中心试点建设对企业环境信息粉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投服中心试点建设通过提升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降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和提升企业环保意识,显著抑制企业环境信息粉饰行为,独立董事比例低、融资约束较高、行业竞争激烈、未来预期悲观、媒体监督较弱以及投资者信息识别能力差的企业尤为显著。然而,企业管理层短视主义的加剧,会极大削弱甚至完全抵消投服中心试点建设的效果,导致企业的环境信息粉饰行为更加严重。本文的分析为形成市场自我约束与监管权威相辅相成的良好生态、构建绿色中国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