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辑 总第12辑 
刊出日期:2025-01-10
  
  • 全选
    |
  • 安博文,许培源,肖义,黄寰
    2024, 4(12): 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观出发,本文梳理和评价中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实践历程、发展成效与经验启示。首先,从单一目标到多元协同的转变展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模式之变,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观阐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动力之源,通过新时代协同推进的战略举措展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创新作为;其次,构建一个包含降碳减污、绿色转型和经济增长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系统,并基于发展目标和投入要素两种视角对整体系统绩效进行分解,真实立体地展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大成就。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取得显著成效。从发展模式看,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绩效高于降碳减污增长协同绩效,更高于单一增长绩效;从发展目标看,社会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绩效水平不断提高,绿色转型正逐步内化为两个子系统的自身能力;从生产要素看,水资源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能源生产率持续提高,绿色转型不仅能够提升各要素系统绩效,还能内化系统自身能力;从区域层面看,四大板块在整体绩效及子系统绩效上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异质性,总体绩效水平呈现发散态势。本研究为新发展阶段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事实依据和经验参考。
  • 王江元
    2024, 4(12): 48-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数据,研究了以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为代表的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层面工业机器人渗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企业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不仅在企业层面形成了融资约束缓解效应,而且对工业机器人渗透度的提升作用在外部资本可得性较低的企业、未获得财政补贴的企业、高强度人力资本行业企业更为显著,融资约束缓解因此被证实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影响企业工业机器人渗透度的关键;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实施所推动的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提升最终带来了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以及生产效率、市场价值的提升。
  • 张茜茜
    2024, 4(12): 78-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效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是微观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沃土”,理应发挥出促投资的积极作用。本文选取2012~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税收“放管服”改革作为政策冲击,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对企业有效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扩大投资,并通过减少管理层寻租行为来提高投资效率;其促投资效应在税收征管力度强、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以及大规模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加突出;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能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此,本文从促进税收法治化、服务现代化、征管信息化三个方面提出深化税收“放管服”改革的政策建议,强调重视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促投资效应,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 黄亮雄,肖霞,刘淑琳,林子月
    2024, 4(12): 108-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并特别指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治理体系。全球正经历的“机器换人”的人工智能应用浪潮,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生产和贸易状况。本文利用CEPII BACI国际贸易数据库核算全球67个国家或地区2002~2018年出口的三元边际,以价格边际度量出口产品质量,并匹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工业机器人数据,检验人工智能应用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提高了出口产品质量,该结果是稳健的。在更换核心解释变量、更换被解释变量、采用解释变量滞后期、PSM-DID、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安慰剂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究其机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劳动生产率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进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进一步发现,人工智能应用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效应,需要以较高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和创新技术关注度为支撑。本文的分析可为发展人工智能、建设贸易强国提供有益参考。
  • 吴卓越, 何勤英
    2024, 4(12): 143-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劳动者身体健康问题,从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视角,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影响,并进行一系列机制检验及异质性分析。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工作环境改善及工作性质改变正向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但同时通过收入下降及工作时长增加负面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异质性分析发现,户籍因素能够影响常规型工作从事者本应通过工业机器人应用获得的身体健康效应。此外,本文还发现户籍制度改革是提高农业户口劳动者健康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福利差距的重要策略。
  • 徐灿宇,胡红燕,梁上坤
    2024, 4(12): 171-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ESG表现和社会责任履行对于促进经济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混合所有制改革视角,实证检验国有资本持股对民营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国有资本持股显著促进了民营企业ESG表现。机制检验发现,国有资本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优化信息环境来促进民营企业ESG表现。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民营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不确定性较大时,国有资本持股对民营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大;当民营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压力较大时,国有资本持股对民营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较弱;在非国有经济发展较滞后的地区,国有资本持股对民营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较强。本文从ESG表现视角,揭示了国有资本在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也反映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推动经济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意义。
  • 缪言,王宇翾,李政
    2024, 4(12): 204-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激发消费潜能、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作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农村作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巨大消费潜力。为了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扩大农村居民消费规模、升级消费结构的效应,本文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匹配,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农户金融市场参与在数字普惠金融培育农村消费力方面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有效扩大农村居民消费规模、提升消费品质;农户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受教育水平及工作性质不同,数字普惠金融对其消费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的金融市场参与度,如投资金融市场、缓解信贷约束等途径提升农村消费力。
  • 逯建,行伟波
    2024, 4(12): 235-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数据代码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市场分割一直被认为是阻碍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甚至在猜测中国国内贸易的交易成本比国际贸易要高,本文通过对2003~2009年世界各国贸易数据、中国海关数据及来自增值税统计的省际贸易数据联合分析,从贸易流量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正面的解答。通过使用四种经典的引力模型和空间引力模型,稳健地得到在剔除经济总量和地理距离的影响之后,中国的国内贸易比国际贸易更容易开展的结论。使用空间引力模型还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贸易的交易成本与国际贸易相比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本文的结论可以视作对中国存在过高国内交易成本说法的一个直接的否定。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因此,国内贸易成本应该还有更大的下降空间,但大幅降低贸易成本、畅通国内贸易仍任重道远。
  • 陈晓东,王芳,苗壮
    2024, 4(12): 267-3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厘清农业绿色增长的来源是探索其低碳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对现有增长核算理论的拓展,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估算农业部门的能源与环境要素足迹并纳入全要素生产率(TFP)核算框架。首先聚焦资源与环境要素的“隐含”足迹测算,将其作为资源利用与环境排放“直接”数量的合理替代;其次利用全球43个主要经济体农业部门数据构建生产前沿面,改进边界调整测度模型和全局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解模型,不仅能观测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增长水平,也可按照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的不同来源,实现投入/产出变量对GTFP变化贡献的立体分解与全面识别。结果显示,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最有效途径为推动农业能源利用(足迹)技术的创新与农业用地效率的提升。从区域视角,发达经济体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驱动,而发展中经济体主要依靠效率提升驱动。时间维度上,农业生产率呈现出增长态势。效率提升促进了早期的生产率提高,中期的生产率提升主要依靠技术创新的正面影响;近期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未来,农业部门效率提升与技术创新的“取长补短”应成为领先群组与落后群组相互学习的“新常态”;对于中国而言,能源利用、碳排放及污染物足迹,以及农业用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国后期应当重点提高农业部门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能力,切实发挥绿色技术对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引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