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龙,孙士强,林伯强
中国经济学.
2024, 3(11):
39-80.
中国全面开展气候治理,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不仅需要理解中国过去碳排放增长的驱动来源,还需要从国际视角出发,对中国未来碳减排路径进行有效评估和合理判断。尽管发展阶段与具体国情不同,但发达国家碳达峰的实现历程,为中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提供了国际视野和借鉴参考。因此,从更宽视野分析不同国家处在不同工业化阶段,其碳排放的驱动方向和驱动程度可能存在的规律性特征,对于解析中国如何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优化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鉴于此,本文首先采用指数分解法与生产理论分解法相结合的综合分解框架对全球主要碳排放国家过去二十年的碳排放变化进行回顾性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使得经济产出效应远超同期其他国家。资本能源替代承担了中国过去十余年的减排重任,但国际经验表明伴随工业化进程,资本能源替代效应逐渐减弱,亟须探索碳减排的新动力。随后,对中国2022~2060年碳排放演变路径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加速优化与生产技术绿色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可能的碳减排动力来源,技术效率提升是碳达峰时间节点提前的关键,能源结构调整成为从碳达峰迈向碳中和的主要推动因素。此外,2060年可能仍然存在超过20亿吨的碳中和缺口,需要利用负碳技术做“减法”。积极稳妥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因时制宜地采用碳减排对策,短期内应加强国际交流,加速低碳技术扩散与创新,长期则应从供需两侧逐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