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第2辑 总第5辑
    刊出日期:2023-04-03
      

  • 全选
    |
  • 李海舰, 李真真
    2023, 2(5): 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于“技术—经济”研究范式,即技术革命引致经济变革,探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涵盖“三个变革”,即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其中,动力变革包括“五个根本转向”: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传统要素转向数据要素、从实体空间转向虚拟空间、从物理基础设施转向数字基础设施、从物质资本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变革包括“三个精准连接”:微观层面研发、制造、营销、营运四个区段精准连接,中观层面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四个链条精准连接,宏观层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精准连接;质量变革包括“三个深度融合”:微观层面生产者和消费者深度融合、中观层面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深度融合、宏观层面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深度融合。在“新技术群”的加持下,在动力变革的基础上,通过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速度增长相统一的新型发展模式。
  • 郭楚晗, 张燕
    2023, 2(5): 3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工作者还有12年时间需要完成基本建立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这个既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提出,以及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指示,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论述,对建构中国经济学理论与话语体系有着重要学术指导意义。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特性在于,一方面具备揭示发展中国家后发经济实力赶超的经济增长一般性规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归宿的经济学中国学派,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高度协同。“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从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个层面,锚定了中国经济学的多维度构建,体现了对经济问题的导向意识、人本关怀与意识形态的制度特性、经济发展在空间与时间维度的可持续理念,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全面性保障。
  • 连锦泉,李睿睿,吕岩
    2023, 2(5): 6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边界问题,经济学已有百年纷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经济学含义是通过优化经济治理结构,进一步推动生产效率提升。本文旨在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治理结构演变的历史规律及其现实意义。首先,采用量化政府治理效用占比方法,基于英国822年和中国919年政府治理占比呈“U”形演变的特征事实,提出人类社会经济治理结构中政府治理占比演变随经济社会发展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市场治理占比演变呈倒“U”形特征假说。其次,建立经济治理结构演变模型,用新古典范式证明经济治理结构内生于微观个体对政府治理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得出政府治理占比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二次相关关系,并使用全球137个经济体219年的数据实证予以验证。最后,将假说上升为理论,从分工协作、交易成本与经济治理出发,提出经济治理结构演变的历史规律,并演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本文解释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治理结构演变的历史成因,预判未来人类社会经济治理结构中政府治理占比将高位上升的演变趋势。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把握经济治理结构演变的历史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运用经济治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助力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仇童伟, 彭嫦燕
    2023, 2(5): 104-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财政投入无疑是关键。然而,现有研究尚未评估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经济影响,以及财政持续投入效果,难以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参考。本文利用中国地方财政预决算数据库中2016~2018年县级财政数据,借助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准自然试验,考察了脱贫县的经济发展以及财政扶持绩效。结果显示,脱贫摘帽促进了脱贫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但对第三产业无显著影响。而且,脱贫县在利用财政资金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效率得到了明显改善。我们还发现,胡焕庸线以东脱贫县的财政扶持在发展第一产业中效果更好,胡焕庸线以西脱贫县在发展第二产业中更具比较优势。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进一步显示,农村基础设施仍是第一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生产投入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均存在积极效果。本文指出,脱贫攻坚提升了脱贫地区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下一步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需因地制宜配置财政资金,加大生产发展类投入。
  • 张焕明, 马瑞祺, 马昭君
    2023, 2(5): 140-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测度中国长期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动趋势,并探讨其背后的成因。基于CHIP与CHNS数据,使用多种测度方法得出我国1960~1990年出生子代代际收入流动水平变动趋势的一致性结论,并通过Blanden分解法和反事实分析法,从微观与宏观两个维度探讨我国代际收入流动变动的原因。研究发现:第一,1960~1990年出生子代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呈递增趋势;第二,家庭财富资本对代际收入流动的贡献率最高,人力资本则呈逐年递增趋势,社会资本的贡献率则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倒“U”型特征,上述三种传递机制对代际收入弹性系数的贡献率逐年递增,由1960~1964年出生子代的20.73%提升至1980~1984年出生子代的57.46%;第三,更高速的经济增长与更包容的收入分配方式能够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水平的提高。以多种测度方法得出我国出生队列的代际收入流动变动趋势的稳健性结论,并分析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发生趋势变动的原因。为我国阻断代际贫困陷阱、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新的经验和政策支撑。
  • 张路,王瑞,尹志超
    2023, 2(5): 173-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生育政策、兄弟姐妹数量对个人创业行为的影响。为克服内生性带来的偏误,本文以独生子女政策时期征收的社会抚养费为工具变量进行2SLS估计,同时基于我国生育制度背景设计了拐点回归估计局部因果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创业的概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兄弟姐妹数量的增加对个人的创业决策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本文发现拥有更多兄弟姐妹的创业者,其创业表现更优,具体体现在:创业经营项目数量更多、经营时间更长、雇佣员工的概率更高及创业失败的概率更低。另外,本文还发现兄弟姐妹的行政管理职务对个人创业的积极影响更大,但并未发现性别对个人创业影响的显著差异。机制分析表明,独生子女政策提高了个人的受教育水平,高受教育水平群体创业的可能性较小;兄弟姐妹数量的减少削弱了其风险分担功能,从而抑制了个人创业。当前鼓励生育的政策,有望在未来提高个人创业参与度及优化创业表现。
  • 刘自敏,韩威鹏,慕天媛,邓明艳
    2023, 2(5): 202-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与合作平台。如何平衡经济持续增长与碳减排目标,同时厘清收入不平等与碳排放关系,则是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质量的核心问题。本文以1971~2019年沿线109个国家为研究对象,把随机前沿方法融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构造碳效率前沿,然后通过开发一项基于距离因子的测度方法,在考虑到沿线国家经济增长需求的基础上对各国碳达峰潜力和质量进行二维评估,并进一步考察了沿线国家是否存在“公平—排放困境”。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国家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名义为倒“N”而实质上为倒“U”形的关系,沿线实现高质量碳达峰所对应的人均GDP为2.53万美元,同时各国需要加强二氧化碳以外温室气体如氟化物等的减排力度;(2)沿线国家碳减排潜力在考察期内呈“W”形波动且具有一定收敛态势,在使用距离因子修正后,欧洲地区碳达峰路径质量位居第一,非洲区域紧随其后,亚洲地区实现碳达峰过程中仍具有较大的减排空间;(3)不同国家需要采取差异化方法以实现高质量碳达峰,其中,冲刺组国家重点在于绿色技术采用和产业优化,潜力组需兼顾经济发展目标并加强气候融资,边缘组十分容易陷入达峰陷阱;(4)中高及高收入组国家存在“公平—排放困境”,基尼系数每下降1个单位,人均碳排放最高可增加0.889%,在中低及低收入国家则未发现明显证据。本研究对于分析解决“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李清瑶,张勇,俞洁
    2023, 2(5): 244-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因此,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制度创新,需借碳市场之力,下活减碳这盘棋。如何确保碳交易具有数量效应和质量效应的双重效果,促进中国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相关路径的研究。本文选取2004~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从环境、经济、技术三个维度构建连续双重差分模型,综合运用碳排放强度、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探究碳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并通过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验证低碳减排技术作为碳交易与经济发展的中介效应特征,构建碳交易政策评价与实施效果的市场发展体系。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是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的有效市场化手段,在刺激试点地区产生“创新补偿”效应的同时实现了宏观层面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存在地区异质性,且在技术效应方面减排主体生产效率提升但并没有实质性扭转落后的生产方式,仍需多手段并行推动中国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创新在于构建环境、经济、技术多维度碳交易市场评价体系,结合考虑碳市场规模及活跃度的连续双重差分模型评价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实施效果,并加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作为调节变量,解读碳交易政策对地区的深度影响。从碳交易市场本身的规模和活跃程度等因素来评价区域环境、经济和技术的影响并探究其内在推动力尤为重要,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 王先柱, 黄河, 李蒙
    2023, 2(5): 282-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转移是指全部隐含碳基于经济贸易所发生的排放转移现象。厘清经济增长对碳排放上升作用的具体路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证,但动态碳转移问题的存在使得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受到挑战。据此,本文基于地区异质性和区域不平衡的视角,首先运用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测算经济增长的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对全国和地区层面的碳排放增长的总效应。然后参考空间计量模型溢出效应的设定,通过改进结构分解技术来量化经济增长引致的区域间动态碳转移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抑制全国碳排放上升的重要因素(-29.54%),而规模效应在碳排放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59.80%)。整个研究期内经济增长引致的动态碳转移占碳排放总量的58.17%;区域层面上,动态碳转移总量与经济规模呈正相关,污染天堂假说可以解释不同区域动态碳转移的非均衡性;从地区异质性视角来看,重工业发达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有助于缓解动态碳转移现象,而绝大多数地区经济规模的扩张是动态碳转移产生的根源。本文研究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构建统一碳市场提供了参考。